香港科技的崎嶇路 (三)
在回歸前,工業署及多名熱心香港工業家曾委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香港未來的工業發展定位,研究團隊於1997年將研究結果輯錄成《Made By Hong Kong》一書。當年參與研究的教授都是今天工程及科學領域的權威,其中包括曾任MIT校長的Rafael Reif博士,及MIT核子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Richard K. Lester教授等。
由於當時本港工廠已逐漸北移,香港的定位開始從生產轉為統籌與指揮生產的大腦,所以書名是Made By Hong Kong,而非Made In Hong Kong。當時研究團隊針對本港工業面臨的挑戰,在深入研究紡織、資訊科技及生物科技三大範疇後,得出傳統工業發展已不合時宜的結論,更指若香港要保住長遠競爭優勢,就必須及時轉型發展高科技工業,並支持本地大學培育更多科技專才。
諷刺的是,這班 MIT學者早在二十多年前已向港府力陳發展創新及科技的重要性,惟港府要在近二十年後的今天才真正明白創科發展的重要性。這意味香港本可提早逾二十年著手規劃創科發展,但如今我們卻由「贏在起跑線」慘變大落後。「香港生物科技之父」盧毓琳先生近日接受傳媒訪問時坦言,港府當年未有就研究結果制訂到位的跟進或支援政策,才致使今天本港創科發展嚴重滯後。
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五月親自作出批示,強調要藉加強粵港兩地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這次香港務必要抓緊機遇重新出發,好能在創科路上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