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議題素來極富爭議性,教育牽涉的持份者眾,由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至僱主都牽涉其中。推行課程改革、改善教師待遇、減輕學生壓力等都是香港教育界人士討論和爭取多年的訴求。教育是奠定孩子發展的重要基石,亦賦予青年向上流動的機會,故不少父母費煞思量,希望子女能接受最優質的教育。
在港英時代,政府鼓勵宗教及志願團體辦學,免費撥地予辦學團體興建校舍,為學童提供基礎教育。隨着公營學校數量日增,政府於1978 年宣布為全港學生提供9 年免費教育。政府於1967 年創辦香港第一所國際學校 — — 英基學校,為居港英籍學童提供英式教育。後來,為居港美籍、法籍、加拿大籍學童而建的國際學校相繼出現。
國際學校本為外籍人士子女而設,但港府在90 年代末推行母語教學,少數本地家長因為擔心子女的英文水平會下降,所以把子女送進國際學校就讀。眼見公營學校已無法滿足部分對教育要求較高的中產家長,政府於2001/02 學年推行直接資助計劃,容許直資學校在資源調配、課程設計、收生和學費等範疇上享有較大的自由度。
雖然近年政府已大力投資教育,2018/19 年度的教育撥款總額更大幅增加28.4%,達到1137 億元。不過,一般津助學校的資源始終有限,教學質素難以跟國際或直資學校比擬。再者,直資學校近年積極開辦IB(國際文憑)課程,讓畢業生更容易升讀海外著名大學。因此,愈來愈多中產家長為了讓子女贏在起跑線,不惜大灑金錢送子女入讀學費不菲的國際或直資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