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編輯對行政長官批評不公】

Regina Ip
2 min readNov 20, 2018

--

上週六,《金融時報》亞洲編輯Kevin Rafferty於《南華早報》撰文批評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她沒有向中央政府捍衛港人利益,比不上港英時代的高官。我覺得這說法非常不公道 ,因為即使在港英年代,若香港與英國出現利益衝突 ,無論英國或本地的政務官,也同樣難以把港人的利益放於首位。

讓我舉幾個例子:第一,在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就福克蘭群島的主權爭議爆發戰爭。當時,香港於日內瓦的關貿總協定( 即世貿前身)十分活躍,而且因貿易發達,與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十分友好,並且素來都十分支持這些國家。而這些國家,卻一直視英國及歐洲共同體諸國為對手。因戰爭爆發,當時英國下令香港政府某高官,要香港加入制裁阿根廷,令到該高官非常無奈。可是,儘管這位官員決定不出席討論制裁阿根廷的關貿總協定會議,但結果是英國政府改派另一位外籍官員去支持制裁。

第二,是困擾了港人廿五年的越南船民問題。1975年,越南西貢淪陷,大批船民湧到東南亞各國。當時,大多數國家都拒絕收留,但港英政府為了貫切英國的人道立場,宣布香港為「第一收容港」。自此,船民問題一直困擾著港人,造成很大滋擾。直至2000年我在任保安局長期間,關閉最後一個難民營,這個港英政府遺留下來的包袱才得以清除。

這廿五年來,香港合共接收了20萬名船民,聯合國難民公署至今尚欠港府80億行政費用未有清還。猶記得當時港人在內地的配偶及子女非法偷渡入境,需即捕即解,然而越南船民非法入境,我們卻必須收容。這些都不符合港人利益,只因主權國一聲令下,香港唯有冒死跟從。

第三,在中英談判之前,英國深知香港早晚要回歸祖國,為免大批英籍港人湧到英國,所以老早落閘,於一九八三年實施新的國籍法,褫奪了香港英籍人士的英國居留權。

誠言,英國對香港的管治實在作出非常重大的貢獻。百多年來,無論在基礎建設以及樹立管治系統方面,英國的確為香港建立了邁向國際的重要基石。可是,一旦香港與英國有利益衝突時,最終仍須以英國的利益為優先考慮。

原文出處:

https://sc.mp/47fhu

--

--

Regina Ip
Regina Ip

Written by Regina Ip

Chairlady of New People's Party and Legislator at Legislative Council (Hong Kong)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