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發展史(一)
過去數篇談及金融科技,我不得不提貨幣在人類史上的演進過程。
2008 年哈佛學者弗格森(NiallFerguson)撰寫了一本名著The Ascentof Money: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World ,書中介紹貨幣自遠古的演化過程。約公元前9000 至6000 年,人類尚處於以物易物的階段,經濟發展相當遲緩。至約公元前1100 年,人類開始以一些供應稀少的商品作為交易工具,例如貝殼、貴金屬(如金和銀)和鹽等。在未有現代先進製鹽技術之前,鹽是民間極難獲取的貴重商品。自漢武帝起,我國各朝都對鹽業實行不同程度的專賣制度,由官方控制食鹽的供應。打工仔最着緊的名詞「salary」其實源自拉丁文「sal」,意指「鹽」,可見鹽在古代的西方世界亦是相當有價值之物。然而根據美國聖路易斯儲備銀行所述,一個稱職的貨幣須具備六大特性,即耐用、便攜、可分割、具一致性、供應少及具認受性。鹽遇水即溶且運輸困難,明顯不具耐用及便攜的特性。
古代最早鑄造專門用作貨幣的錢幣可見於世界各地。在國外,最早發現的錢幣來自公元前6 世紀小亞細亞的利底亞(Lydia)、希臘及印度,用料多是貴金屬如金、銀及銅等。然而我國早在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1 世紀),出現了銅質的金屬貝幣。然而大量的金屬錢幣亦有運輸的困難,唐代就出現最早的紙幣「飛錢」,由一些官員及富豪私下發行。然而在中國真正開始流行的紙幣應是宋朝的「交子」及元朝的「交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