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史丹福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Marc Tessier Lavigne教授訪港,於四季酒店與二百五十位校友見面。我作為校友的一分子,自然出席了今次的分享會。校長告訴我們,現今全球有二十二萬位史丹福大學畢業生,自他於兩年前上任以來,一直四出探訪世界各地的校友,連同香港在內,已走訪了十九個城市。今年則分別去了倫敦、柏林,香港是今年內的最後一站。擔任司儀的校友笑說,香港是個特別而且重要的城市,校長自然要「寶物尋歸底」呢。
在分享會上,校長向我們介紹史丹福大學的校風以及未來發展路向。在校風方面,他表示大學自1891年創立至今,一直秉持著三個宗旨:第一,是包容(Inclusiveness);俗語說「有容乃大」,學校要擁有廣泛包容的心,接納不同背景、種族、膚色的學生,務求吸引全球精英投考本校。
第二,是無畏(Bold)。他表示,史丹福的學生需要有宏大的理想,要擁有改變世界的志向,無畏無懼、勇往直前。因大學的創辦人利蘭·史丹福先生本是一位鐵路大亨,為了興建這所大學,幾乎散盡家財,無論是該校校址以及營運經費,都是由他直接出資。後來大學校舍因1906年三藩市大地震而嚴重損毀,其遺孀簡·史丹福女士依然繼續踴躍捐贈,如此才能成就出今天的史丹福大學。我笑言,一直以來我的作風都是勇往直前,總算是秉承了學校的訓勉。第三,是目標(Purposive);校長表示,學生們需要有積極的目標,擁有改善社會及人類環境的決心。
另外,他又分享學校未來發展的四大方向:第一,是要貫徹學校的使命及價值觀;第二,是要提供廣博的教育。很多人以為史丹褔是一所科技大學,但其實並不然,事實上史丹褔在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上的世界排名同樣是名列前茅。第三,要做好研究,創造新的學問;最後則是回饋社會。
他又為香港人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史丹福大學原本於北京大學設有一個海外學習中心,讓史丹福大學的本土學生可以前往北大上課及研習中文。但早前很不幸地經已停止營運,原因是學生們覺得中文太難,無法與當地同學交流,加上霧霾籠罩著北京,令師生們紛紛表示要回國。後來,史丹福大學得校友利乾先生的協助,將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於中大設立海外學習中心,讓史丹福大學的學生可以來到中大上課。校長表示,因英語在港比較普及,課程亦比較接近,故選擇在中大設立海外學習中心,讓兩地同學多作交流。
校長分享完後,接著來到問答環節,讓台下的校友發問。值得一提的是,有校友問他有關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發表的種種措施,特別是禁止回教國家的國民入境,以及收緊簽發H1-B工作簽證等政策。校長很直率地表示擔心及不滿,因為他認為這些措施會阻礙全球最優秀的人才赴笈美國,並表示已聯同其他大學於法庭上抗爭,以及親自去到首都華盛頓遊說國會議員。
事實上,校長一直不遺餘力去推動美國政府接受當地大學招收國際學生,因為他本人正是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國際學生。校長於歐洲接受教育,直至27歲才前往美國做研究。作為一位腦部神經科學家,他曾在三藩市一家著名的生物科技公司 Genentech擔任實驗室主管,領導七十位科學家研究腦神經科學。後來他去到紐約的 Rockefeller University擔任校長,至兩年前才出任史丹福大學校長。
所以,身為國際學生的他十分明白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以及美國大學對外開放是何等重要。他表示,自己擔任校長的其中一大使命,正是要確保史丹福大學繼續對外開放,匯聚全球最優秀的人才。至於收緊簽發H1-B工作簽證,他則表示應當讓於美國讀書的學生留在當地發展,這方面他會繼續爭取。
雖然校長是腦部神經專家,也是一校之長,但為人風趣幽默。記得有校友問他,若他一揮手就可以解決一個學校問題,他會希望解決哪個問題呢?他的答案很妙:希望每一位踏單車的學生都會記得戴頭盔,因為他是研究腦神經,知道腦部免受損傷是非常重要。
交流會來到尾聲,司儀特地提醒我們,本周末的美國校際足球比賽,史丹福將會與勁敵南加洲大學對疊。對史丹福的學生來說,與南加洲大學及宿敵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賽均是校園中的大事,所以司儀領導我們大叫口號:「Go Stanford beat USC」,剎那間讓我感到回歸校園時那陣青蔥歲月的感覺。
我將會在本周四專程飛到北京,於才剛停辦的史丹福大學海外學習中心出席一個會議及工作坊,期望可以像過去兩次於史丹福大學深造時一樣,可以吸收到新的知識,讓我眼界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