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美國有不少研究中國清史的漢學家,其中一位史學泰斗何炳棣(Ping-ti Ho)先生認為研究清朝歷史對了解現代中國發展至關重要。1967年,何先生於《亞洲研究學刊》發表一篇題為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的文章,指出清代在我國史上的五大重要之處,並解釋清代步向衰亡的原因。
首先,清朝對拓展我國疆界領土的貢獻極大。今天我國的領土大致上就是以滿清時期的版圖為基礎,滿人入關後積極向西北地域擴張領土。雖然我國的疆域在唐元兩朝年間一度橫跨歐亞,但兩朝君主在管治中原以外的領土時欠缺嚴密組織。相較之下,清朝歷代帝王成功推行持續且有效的領土擴張及管治策略,令我國版圖由清兵入關前的1,532,800 平方英里大幅增至清代國力最鼎盛時的4,278,000 平方英里,比我國今天的版圖還要大606,000平方英里。
其次,隨着我國疆土面積不斷擴大,我國人口在清代也急劇膨脹。何先生在其著作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一書中指,乾隆晚年時我國人口已暴增至3億,約是宋明年間的3倍。由於清朝經濟持續繁榮,故我國人口其後更增至超過4億。面對國內人口急增,以及民族愈趨多元等燙手山芋,清廷特設一個名為「理藩院」的中央機構,專責管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屏藩,更巧妙地運用通婚、認可喇嘛教、授予權銜等懷柔政策進一步鞏固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