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融入大灣區 認清矛盾勿做鴕鳥
國務院於2月中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香港、澳門、深圳及廣州定為四大核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
大灣區與美日比 要走的路仍遠
而隨着公布八大利民措施,包括稅務優惠、容許港人申請受聘於內地事業單位等等,有些行業開始鼓吹港人到大灣區發展。然而,特區政府並未有真正能推動大灣區發展的具體項目出台。
大灣區的發展目標是希望透過兩個特別行政區及九個城市的優勢互補,拉動整個區域的發展,目標是在2035年把大灣區建設為世界級城市群。不過,我們要承認的是,若與三藩市灣區或東京灣區比較,粵港澳大灣區的表現仍有一大段距離,前兩者的人均生產總值分別是104,166美元及47,619美元,而粵港澳大灣區只有20,225美元。我們要走的路,仍很長。
正視4大隱憂 逼爆香港分薄資源
而且對香港人而言,融入大灣區有不少隱憂,包括:
1、會否因為融合而拉低香港的生活水平及質素?
2、會否分薄香港的資源?
3、會否帶來過多旅客、迫爆香港?
4、能否透過融合,真正解決香港的發展問題?
我認為這些憂慮並非無的放矢,特區政府也需正視。
例如在急症室日日迫到爆、公營醫療系統幾近崩潰的情況下,《綱要》卻鼓勵私家醫生到內地執業、鼓勵香港私營醫療服務機構和專業團體到大灣區發展和進行培訓。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醫生便認為「香港醫生到內地執業的最大影響力是教學培訓和科研,認為香港的大學到大灣區建立教育培訓基地,對兩地都有好處。(《香港01》2019年2月20日)」可是這些正正牽動港人的神經,香港市民會擔心醫療資源遭分薄,教學資源遭分薄。
例如有建議把一些厭惡性設施,包括骨灰龕場甚至堆填區,搬遷到大灣區去,認為這樣便可騰出香港的土地作其他發展。可是,以內地今日的發展程度,他們同樣重視環境及生活質素,不會接受這些安排。故這些設想是不切實際,也無助香港發展。
又例如《綱要》提出「推進醫養結合,為港澳居民在廣東養老創造便利條件」,然而,資料顯示,申請「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計劃」的長者人數很少,而且已由2014年的1917人逐年減至2016年的1,548人。原因很簡單,長者年紀大了,希望留在子女身邊,希望留在社區和街坊鄰里互動,不願意離開家庭及社區。由此可見,短期內香港並不能靠大灣區紓緩人口老化的問題。
那麼,香港作為大灣區四大核心城市之一,要怎樣走才能真正把握融合的機遇,既有利香港發展,又能拉動區域經濟?我認為香港有以下三大優勢。
制度基建人才 優勢有待發展
首先,香港健全及國際化的制度便是關鍵優勢。《綱要》提到發展多個國際化中心,如國際航運中心、金融中心及創科中心等,中央希望透過香港具國際化的環境、普通法制度、現代化的產業、與外國接軌的教育制度,特別在目前中美因貿易戰關係緊張的背景下,能夠為國家提供一條與國際社會銜接的通道,及透過香港的自由市場,推動內地深化改革和提升產值,達致優勢互補。
第二,隨着高鐵及港珠澳大橋開通,我們在基建方面的融合(connectivity)硬件已在,只是現階段只便利了消費不高的一般旅客往來,並未真正發揮拉動經濟的作用,有待長遠發展。
第三個優勢是我們擁有年輕、有創造力的專業人才,關鍵是如何吸引他們到大灣區發展或創業。我認為重點是開拓共贏項目,例如創新商業模式、高端科技項目,讓兩地專才各展所長、共同建設。
例如論大學的國際化,香港具有優勢;但論創科實力,香港則不及大灣區內某些城市,如深圳的科技實力便比香港強。在內地發展基礎科研的硬件比香港好,但是香港熟悉國際市場,也可輸出人才。
深圳在2018年的本地生產總值(GDP)達24,221.98億元人民幣,超越了香港(24,000.98億元),香港人不能做鴕鳥,我們是時候認清在《綱要》下的矛盾與機遇,尋找及推展(1)做到優勢互補、(2)具投資價值,可拉動經濟增長,及(3)創新模式的項目,同時有利大灣區及香港的長遠發展,才能獲得真正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