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脫歐公投開始,英國政壇與輿論無不執迷於脫歐詳情,對民生的關注可謂每况愈下。本來文翠珊(Theresa May)出任首相時,曾承諾協助 The just-about-managing(意思是僅僅可以過活,或作中文的餬口度日;通常在形容詞前加 The 就可以將該字轉為名詞,例如 Clint Eastwood 主演的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字面解就是好人、壞人與醜人),但面對歐盟「企硬」及內閣逼宮,腹背受敵,早就把當年的承諾拋諸腦後,任之在辦公桌上moulder(動詞,解作逐漸因忽略而凋零)。
當大眾只願聚焦於「大是大非」時,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難免不受重視。在英倫市郊,明顯可見 Society is fraying(Fraying 有隨年月消磨而耗損之意),許多大連鎖店都在 upping sticks(to up sticks 是英國的一句俗語, 用廣東話表達約為「執包袱走人╱搬竇」)。至於餬口度日的老百姓每日都是望天打卦不要出什麼意外或麻煩,畢竟再小的事都可能令他們tipped over the edge(To tip someone over the edge 是英文諺語,字面解「推過界」,意思是「逼某人到瘋狂邊緣」,類似「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英文是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或簡單用the last straw 亦可)。有時汽車拋錨又要花錢維修,仔女返學的校服亦要家長 shell out(英文俗語,意思類近粵語的「磅水」)幾百英鎊,對家庭收入捉襟見肘的爸爸媽媽實在是一大挑戰。
無論文翠珊談判成功與否,英國將於2019年3月29日正式離開歐盟。但屆時英國百姓的生活又是否真的會如脫歐者所言,有所改善呢?
文章來源: The Economist 【Bagehot — The Other Britain】P.46(August 18th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