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談到新上畫電影《我的超豪男友(Crazy Rich Asians)》,雖然娛樂性十分豐富,但我看完後卻有戚戚然之感。為什麼呢?
記得03年我去到美國史丹福大學進修時,甫到埗不久,當地的朋友便帶我去到矽谷著名的唐餐館「喜福居(Chef Chu’s)」用膳。記得當時這餐廳主要賣湖南四川菜,於北加州及矽谷十分有名。十多年後的今天,我仍記得她的回鍋肉十分美味。最近我的碩士論文導師Larry Diamond來港,我問他目前在矽谷有哪家餐廳值得推介,他的建議依然是喜福居。
這家開業了近五十年的老牌唐餐館,至今仍為食客所推祟,我相信主要原因是餐館的老闆及主廚朱鎮中先生(Lawrence)喜歡創新。Lawrence 來自台灣,太太則是內地人,他於當地把傳統的中國菜式發揚光大,不斷精益求精,結果吸引了矽谷各大科企的CEO成為座上客,喜福居更多次獲評為北加州最佳的唐餐館呢。
當年我也曾與Lawrence 拍照留念,想不到十多年後,可欣賞到他兒子的電影作品。《我》的導演朱浩偉,其實正是Lawrence的兒子。朱浩偉於美國西岸長大,並於南加州大學讀電影。雖然他只有38歲,但早於十年前已開始執導荷李活電影,其他作品如《義勇群英:毒蛇反擊戰》及《非常盜2》均十分賣座。這兩父子皆可說是華人之光呢。
說回《我》這套電影,除了導演是美籍華人外,電影的所有主要演員也是亞裔美國人。女主角吳恬敏來自台灣,男主角亨利高定則是英馬混血兒,當然不少得於香港走紅的大馬華人女星楊紫瓊。就連電影原著小說的作者關凱文,也是來自新加坡。關凱文於新加坡出生,至十一歲才去到美國讀書,13年首度於美國出版小說《我的超豪男友》,旋即登上暢銷榜,及後更推出續集如《China Rich Girlfriend》及《Rich People Problems》呢。
平心而論,香港超級富豪的數量理應比新加坡為多。但因原作者背景的關係,這套電影選擇以新加坡為舞台。結果電影為新加坡帶來了巨大的宣傳效益。電影中有很多場景,都是新加坡的著名景點,例如拍得絢爛奪目的Gardens by the Bay;又例如男主角Nick 舉行的婚前派對,也是在一艘停泊於新加坡碼頭的貨輪上舉行。另外,Rachel的婚前派對則在某個馬來西亞小島取景,相信這套電影將為當地的旅遊業帶來不少收益,實在令我十分羨慕。
過去,新加坡的家長式管治一直為人詬病,但時至今天亦成功孕育出創意人才。但反觀香港,看看這幾年的DSE狀元,都受到社會風氣影響,家長們都希望子女讀醫讀法律,成為專業人士;或加入政府成為公務員。這種穩建的心態本來無可厚非,但當社會趨於保守,不願冒險嘗試其他行業,香港的競爭力自然漸漸被拋離了。
記得在回歸之初,外國輿論以「雙城記」來形容香港與新加坡,這兩個先進的亞洲城市一直以來都是並駕齊驅,不分軒輊。但近年新加坡於國際輿論上卻是鋒頭一時無兩,看看國際電視頻道如Discovery及National Geographic,都不斷幫新加坡宣傳。例如Discovery介紹新加坡樟宜機場新近擴建的第四航廈,如何引入綠色及高新科技,並稱她為建設未來的基建。另National Geographic的紀錄片《Maritime Silk Road Reborn》,亦盛讚新加坡貨櫃碼頭及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反觀香港,近年可謂醜聞累累,好像基建超支延誤、港鐵出事、沙中線停頓等。與新加坡近年成功的基建相比,更顯得遠遠被拋離。就連昔日名列國際前茅的香港國際機場及國泰航空,都已被樟宜機場及新加坡航空超前。二十年過去,新加坡無可否認地在城市發展、基建成就,以至國際形象上,都很明顯地超越香港了。
回想起昔日香港有「東方荷李活」之稱,電影及創意產業曾一度雄據亞洲各大市場。如今就連新加坡都可孕育出成功的小說家,打入美國出版市場。作為香港人,看到香港各方面都落後,又怎會不心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