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後宮們的政治智慧
《延禧攻略》雖然是宮鬥劇,但若後宮們只是一味爭風呷醋、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吵鬧鬧,相信觀眾也看不下去。我覺得此劇吸引的地方,是的確道出了不少政治智慧。而這些妃嬪們的智慧,甚至可以讓從政者借鏡。
記得在第三十一集,嫻妃開設粥棚賑災,卻遭高貴妃派人混進難民之中搗亂,幸得袁春望化解危機。於是嫻妃宣布,只讓孩子及老人獲得施粥,其他人需協助建設粥棚、通過勞動才可得到施贈。面對旁人的質疑,她回答說:「慈善如果完全無償的話,就不會有人珍惜了。」
這跟港英年代的福利政策實有異曲同工之處。當時政府的福利哲學是「助人自助」,先幫助最有需要的人,最忌是讓受惠者產生權益的心態。俗語有云:「一斗米養恩人,一石米養仇人。」正是這種意思,而結果嫻妃也因此獲得宮內外一致讚賞。
第二,有次瓔珞跟在乾隆身邊,看到他於施政上遇到阻滯,於是進言表示:天下事情多的是,決不可能一下子解決,應該一件一件去做,只要無愧於心就好。的而且確,社會上有很多問題需要處理,但人力有時而窮,應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去改善。否則只要在百忙之中生出一點亂子,便會受到抨擊了。
最後,乾隆為何喜歡把瓔珞帶在身邊?我認為是因為皇上明白到宮中已有太多對他言聽計從的人,也只有瓔珞敢向他出言頂撞、力陳不同意見,迫使他要從不同角度思考。由此可見,任何組織,包括政府,都需要有不同看法甚至持相反意見的人,如此才能令決策更全面,更符合大眾需要。
總括而言,《延》的成功不光是拍得漂亮、配樂出色,而是它的劇情言之有物、出人意表。觀眾的心情隨瓔珞的經歷高低起伏,忍不住追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