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插秧 體會「粒粒皆辛苦」】

Regina Ip
3 min readOct 3, 2018

--

踏入清邁之旅最後一天,我參加了酒店安排的「種植稻米體驗團」。

大約有十多人參加體驗團,大多是內地同胞,當中不乏一家大小,帶同小孩一起前來體驗田園生活。嚮導表示為了方便示範整個種米過程,因此便採用收成期較短的糯米(大約三個月即可收割)給我們作體驗耕種的材料。

種植稻米的第一步是水牛犁田,嚮導說水牛一般可活到三十歲,當地人十分尊重及愛護牠們,因此酒店也附設另一項體驗活動:替水牛洗身,無奈我的行程緊湊,時間不足沒法參加。

水牛犁田後便可開始播種,由種籽成長為秧需時大約四十五天,然後農夫便開始插秧,再過大約三個月便可收成。稻米播種期是每年的三月及九月,如無意外一年可有兩次收成。收成後需要將穀殼及米分開,農夫會不斷拍打成熟的秧,篩走的穀殼用作雞鴨飼料;次等或破碎的米則會磨成漿,製作泰式炒粉(Pad Thai)等食品,總括來說所有收成物皆不會浪費。

餘下較優質的就是我們平日食用的糯米了(大致可分為黑糯米與白糯米兩種),此外嚮導也向我們展示了一些新鮮香米,其米粒果然圓潤飽滿,並且帶有光澤。泰國是全世界第二大稻米出口國(首位是印度,我國則位列第三)但我國人口較多,出產的稻米主要是供自家人民食用,因此出口的米量相對較少。

多年來香港人吃了不少泰國香米,我十分慶幸有機會參觀當地人如何種米,此外我也有落田插秧,親身體驗種植稻米的過程。稻田水深六吋,酒店要求我們換上農耕服及穿著水靴才可落田,插秧的姿勢及方向均有一定要求,秧苗要排列整齊,我的插秧技術當然比不上專業農夫,但最終總算順利完成。

現今科技發達,泰國種植稻米的過程當中不少已靠機器操作,但插秧工作始終要親力親為,加上當地農夫人手不足,有時需要在清邁以外地方例如緬甸等國家增聘農夫。我參加種植稻米體驗團的時間雖不算長,但已感受到農夫工作辛勞,體會到何謂「粒粒皆辛苦」,我告訴自己回港後定要格外珍惜食物,不會做「大嘥鬼」了。

--

--

Regina Ip
Regina Ip

Written by Regina Ip

Chairlady of New People's Party and Legislator at Legislative Council (Hong Kong)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