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大吹「創科風」,各國政府都積極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在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017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皆對如何投放資源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着墨極多,可見本屆政府極其重視創科。
90年代籌備回歸 無暇推創科
我樂見港府大力發展創新與科技,因為香港在創科領域早已大大落後於鄰近國家及地區。我認為這主要可歸因於香港長久以來缺乏科技政策。資深地產界人士施永青早前出席匯賢智庫舉辦的論壇時表示,香港自殖民地時代開始一直奉行「小政府、大市場」的經濟政策,以賣地及轉口港貿易為主要收入來源,故缺乏投資科技的誘因。
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與聯合國對北韓的盟友中國實施禁運。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亦受禁運政策牽連,嚴重打擊轉口貿易。因此,香港自1950起逐漸轉為發展輕工業,後來更成為全球成衣、玩具、珠寶、鐘錶等產品的主要生產地之一。製造業發展蓬勃令本港經濟得以持續暢旺,港府亦未意識到有推動創科發展的需要。
90年代初,互聯網浪潮席捲全球,不少國家乘勢發展科技產業。可是,當時正值香港籌備主權移交的時期,港英政府人員既要專注推動政改,亦要作主權移交的安排,無暇推動創科。因此,香港在1997年前從未制定任何長遠的科技政策。
直至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首任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着手推動創新科技。1998年3月,董建華成立行政長官特設創新科技委員會,並邀請了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長田長霖教授擔任主席。委員會可謂精英雲集,成員包括中國科學院路甬祥院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張立綱教授等。
董建華有心 惜政策對時候錯
董建華於1999年發表《施政報告》時,宣布興建數碼港,期望能以一流的基建吸引世界科研人才滙聚香港。縱然他具有國際視野,但「對的政策」卻出現在「錯的時候」。繼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及「禽流感」疫情後,2003年香港又遭「沙士」突襲,接二連三的衝擊重創本港經濟及民生。即使當年港府有意推動創科,也實在無能為力。
2005年,曾蔭權就任行政長官,但他「去科技化」的施政方針並未為香港的創科路帶來曙光。他於2007年連任後,更將「工商及科技局」改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令行政機關沒有專責處理創科事宜的專責人才。而且,當時港府只依賴「自由行」及地產業振興經濟,將創科發展「投閒置散」,令其不進反退。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自此享有成員國在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方面的最惠國待遇。中國「入世」後對外貿易順差急增,出口貿易推動國家經濟快速增長,內地國民生產總值每年穩步上揚,中國亦早於2010年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自改革開放後主要靠粗放式的「原始設備生產(OEM)」模式推動經濟增長。不過,中國國家領導人意識到這種需要大量廉價勞工的密集式低技術生產模式,所帶來的利潤終究有限,而且會造成難以逆轉的環境污染。有見及此,中國在2002年首次提出「科學發展觀」,提倡通過發展創科達致可持續的經濟轉型。
京挺兩地合作 補港先天不足
在國家主張發展創科的主旋律下,上屆特首梁振英在2016年的《施政報告》中宣布成立創新及科技局。雖然創科局局長楊偉雄學歷與經驗兼備,惟礙於管治班子民望低,政府不論在立法會爭取撥款或施政時往往受到泛民議員大力阻撓,導致該屆政府在創科方面未有太大作為。
相較而言,今屆特首林鄭月娥相信是汲取了前人的經驗,所以她制定的支援創科政策最為到位。她在2017年的《施政報告》中定下目標,要在5年任期內將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倍升至每年約450億。其次,創科局會推出「博士專才庫」企劃,資助企業聘用創科博士後專才;同時向研究基金注資30億,為修讀教資會資助的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助學金。
參與國家級項目 增港號召力
雖然本屆政府致力增撥資源推動創科,但香港仍受「先天不足」所限,作為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缺乏發展國防、航天等科技的需要。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5月16日親自回信予香港24位兩院院士,並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國家科技部及財政部促進中港科研合作,以「先行先試」、「特事特辦」的方式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我認為「資金過河」政策的重點不在於資金多寡,因為首先特區政府並不缺錢,其次目前本港部分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可申請國家研究經費。正如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所言,「資金過河」政策的最重大意義在於:它一方面讓中港兩地的科研單位產生協同效應,另一方面讓本港科研人才有機會更深入地參與國家級科技項目。
對本港大部分科學家而言,能夠參與諸如太空、極地探究等具啟發性的國家級項目,無疑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資金過河」政策有助提高香港在國際上的號召力,相信香港日後可吸引更多海外創科優才及投資者,對於本港發展創科百利而無一害。
我認為特區政府必需要有推動創科的決心,從培育基礎科研人才着手,並有作長遠投資的承擔。科研從來都是投資巨大、回報期長、風險較高的工作。港人亦要明白科研要有成果,金錢與時間缺一不可。因此,我們要有信心和耐性,且設法抓緊是次「資金過河」的契機,將香港打造成國際創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