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短缺及地價過高,令房屋短缺,樓價飛漲,無疑是限制香港發展最大的因素,也是特區政府目前面對最大的民生問題。房委會最新公布,一般申請者申請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已經達到破紀錄的5.3年。而港大科斯產權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全港現時有約21萬人居於9.3萬個劏房,數字有上升趨勢。
行政長官林鄭女娥女士毫無疑問深明香港土地房屋短缺問題的嚴峻性,因此上任不久,就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研究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案。而小組在今年4月開始進行公眾諮詢,提出18個短中長期及概念性選項,予公眾討論及選擇,諮詢活動至今年9月底為止,為期5個月。
不過,當仔細閱讀“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諮詢文件,不難發現,文件凸顯其中兩個建議,包括香港的中部水域(簡稱“中水”)作大規模填海,發展成為“東大嶼都會”;另一個建議,是提倡透過“公私營合作”取得發展商在新界持有大約1,000公頃的農地。
發展東大嶼都會困難重重
今年8月初,團結香港基金提出“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其研究報告以“跳出框框,想像未來”為主題,建議在東大嶼山填海2,000公頃。報告指出如果能夠在東大嶼山填海達2,000公頃,可以改變香港發展的格局,例如可以在龐大的“新填地”建設無碳、無車的智能社區,亦可以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
毫無疑問,若能透過填海大規模造地,香港便可走出目前發展的框框,解決房屋問題,發展機遇無限。但問題是,該計劃提交立法會申請撥款困難重重。上屆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曾於2014年1月發表的施政報告首次提出“東大嶼都會”的發展概念。接著政府兩次向立法會申請撥款2.48億元,以研究於中部水域填海建造“東大嶼都會”的可行性,文件都被撤回。若是在港水域大規模填海,需時起碼11年,及需多次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難免曠日彌久,時間難以控制。
破局最佳方案提請內地水域填海
我認為,解決香港困局最有效方法,就是向中央政府申請在內地水域填海,這個做法有先例可援,就是鄰近的澳門特區造地模式。過往澳門並沒有明確的水域管理範圍。由2002年2月1日起,中國開始實施《海域使用管理法》,澳門的填海工程需要取得中央政府同意。
以澳門政府於2006年計劃以填海建設澳門新城區為例(占地350公頃),也必須取得中央同意。2009年澳門獲國務院批準,填海造地361.65公頃。另外,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宣布橫琴島部分區域,以租賃模式交由澳門特區政府,以興建澳門大學新校區,租賃期至2049年。該地區將按澳門法律實施管轄,成為實施“一國兩制”的區域。2015年12月,國務院通過新的行政區域圖,明確澳門水域管理範圍及調整陸地界線,管理水域從陸地向東、南方向擴大85平方公裏,管轄面積將增近3倍。澳門的例子反映,中央願意協助特區的發展。
就香港的情況而言,如果可以在鄰近香港及大灣區的水域填海,就可以配合大灣區的發展,亦可以助香港“破局”,讓香港走出方形水域行政區的限制。至於其中一個可以考慮的填海水域位置,是曾經有人提議的大嶼山以西、內伶仃洋所處的內伶仃島。這個位置非常優越,因為除了接近屯門,亦靠近深圳、蛇口及珠海,不過內伶仃島已經被劃為內伶仃及福田的自然保護區,而且在內伶仃洋一帶位置填海,亦會影響航道,並且影響深圳的發展。因此在內伶仃洋填海不理想。
大嶼山以南桂山島宜填海造地
我認為最值得考慮填海的地方是大嶼山以南的桂山島。桂山島的地理面積為780公頃,目前該島是旅遊勝地,靠近該島生活及居住的人口只有數千。而該島的一端距離大嶼山南端只有4.8公裏,如果透過填海,可以將該島面積造大,估計在桂山島位置填海,能填出1,000至2,000公頃土地,該島就會更加接近大嶼山。然後透過興建大橋,將大嶼山與桂山島連結起來,及透過渡輪服務接駁香港、深圳及珠海多個地點,打通本港與大灣區的聯系。
我預計在桂山島一帶填海造地所需時間不會很長,因現時內地的填海技術非常先進,就如國家在南沙、西沙群島采用的“吹沙填海法”,自然仿真,填海進度非常迅速,相信桂山島藉此方法填海,可以增加2,000公頃土地,估計3年時間工程可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