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人性偏差
近年不少商界知名人士預料人工智能勢將成為業內大趨勢,令人工智能旋即成了各行各業的新寵。商界已爭相大力投資雲計算及收集大數據,以加快人工智能系統掌握「機器學習」以至「深度學習」等算法,務求盡佔商機。
印度政府早於2009年推出一個名為Aadhaar的電子身分認證系統,記錄國民的指紋和視網膜掃描作為數碼身分證。時至今天,印度有多達12億人擁有數碼身分證。印尼政府亦於2009年逐步以e-KTP電子身分證取代傳統身分證,做到一證通行全國。
其後,星展銀行分別在印度及印尼推出糅合生物特徵識別和人工智能系統的digibank。除了容許兩地客戶以Aadhaar卡或e-KTP驗證身分,實現真正無紙化及毋須簽名的開戶服務外;更設有24小時全天候運作的人工智能虛擬助理,實時為客戶解答疑難。
同樣應用了人工智能系統的chatbot近年也開始在護老、醫療、教育、金融等行業大行其道,但這股熱潮亦揭示出不少隱憂。最新一期《財富》雜誌指出,2016年微軟在Twitter上測試一個名為Tay的chatbot,豈料Tay在與網民大量對話後,竟在Twitter上發布極富爭議性及帶種族歧視意味的言論,最終在上線16小時後火速被微軟工程師緊急關閉。
由於人工智能只能透過閱讀和處理大量人為輸入的圖片、文字或數據「學習」,但人總會有偏見,因此人工智能系統似乎終究會出現人性偏差的問題。而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當人工智能系統完全發展成熟後,它們會否比人類更聰明,甚至取代人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