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周三(2月27日)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社會聚焦「派糖減甜」。不過,因為政府做了期望管理,事先張揚今年盈餘將大幅減少,待預算案正式公布,司長花了相當篇幅解釋受外圍經濟不明朗因素影響等,本年度盈餘由去年的1,400億減至587億元,故即使「粒糖細咗」,社會爭議或反彈不大。
政府不派錢,當然會有市民感到失望,也會有政黨非議。但我認為「減派」、「減甜」是意料中事,方向亦正確。
盈餘大幅減少 減甜意料中事
市民需理解,「直接派錢」並非必然,去年的1,400億盈餘絕無僅有。加上,政府派4,000元也由惠民變擾民,民怨尚未平息,相信司長在考慮「派唔派錢」時也相當掙扎。
有意見指,政府有萬多億儲備在手,不派錢說不過去。然而,政府是必須預留財政儲備,以備不時之需。如果經濟陷入逆周期,政府必須採取相應措施刺激消費,提振經濟。再者,我認為「直接派錢」這類一次性燒煙花行為只屬一時甜頭,把資源用作長遠投資才屬上策。
做開照做 只懂注資欠規劃
其實今年的預算案不算孤寒、手緊,擬動用的新資源共1,500億,包括注資各種各樣的基金,支援不同產業或界別的發展。例如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20億、電影發展基金注資10億、運動員基金注資2.5億、公營醫療撥款穩定基金預留100億等。傳統利民措施也有繼續,例如寬減薪俸稅及個人入息稅、寬免差餉、基層出雙糧、長者醫療券贈額外1,000元、有需要學生津貼2,500元、代繳DSE考試費等。
但我認為上述措施至少反映兩點:
一、政府理財思維單一,認為透過設立基金、大筆注資便可解決問題,欠缺前瞻性大方向。
二、蕭規曹隨,做開照做,以為「樣樣有啲」便可,是只見樹木不見林。
反之,我們應該問政府,這1,500億新資源,是否用得其所?抑或衍生類似 Freakonomics 的現象(Freakonomics: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即政府投放的資源產生的經濟誘因造成異化或副作用,衍生其他問題,卻達不到原先目的。
倒水式投放資源 無助醫療教育
從政府如何「倒水式」投放資源於醫療、教育便可見一斑。
舉例說,政府近年投放大量資源給中學發展生涯規劃,原意是讓同學及早了解自己的能力及興趣,選擇適合的升學或就業路。可是,學校師資未必達到生涯規劃的專業要求,工作量也大增,學校拿了錢惟有買服務,造就市場上忽然多了一大堆生涯規劃服務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專業水平參差,同學是否真正受用?若DSE、大學聯招制度不變,同學最終也是「用分數來規劃升學」而已。
又例如預算案「會在全港460多間中學實行一校兩社工,並相應增加督導人手」也有類似問題,首先社工是否足夠?再因此增加督導人手是架床疊屋,把學校內的工種分得太細,再層層監督,徒添管理問題。
又例如預算案指會「動用5億元,推動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向每所資助中學提供100萬元,讓學校自行購置資訊科技設備及專業服務」,我認為若沒有整體課程架構及師資等軟件的配合,學校購置再多硬件設備也是徒然,並不代表同學的創科水平便會提高。政府願意推動創科是好事,但這就是典型資源用不得其所的例子。
醫療方面也一樣,公營醫療系統瀕臨爆煲,預算案於是投放大量資源,包括預留100億作為公營醫療撥款穩定基金、預留50億加快更新或添置醫療設備、增撥7億上調醫生當值津貼及增加資深護士職位等。可是,公私營醫療系統失衡、醫管局肥上瘦下、前綫醫護人員工作量及壓力過大引發逃亡潮、屋邨醫生捱不過貴租遭趕走、基層醫療極不足夠等才是問題核心所在,我認為預算案的措施是對錯焦,成效成疑。
此外,我對於預算案「撥款200億購置60個物業,以供設立超過130項社福設施」這點很有疑問。因為預算案沒有披露細節及選址,未知財政司有沒有預測市場反應?市場會不會坐地起價?其他社區設施會不會反而遭擠走?我認為政府應仔細推敲,如何避免弄巧成拙。
未針對貧富差距 小企基層叫苦
最後,我認為預算案沒有為香港的長遠經濟發展描畫藍圖,即使有關大灣區的內容也只是重複中央政府的論述,更沒有觸及香港經濟發展的真正問題 — 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富者愈富,大企業愈來愈強,中小微企無立足之地,基層市民生活愈來愈苦,預算案卻苦無助人脫貧之策,我十分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