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辦難以根治塌樹問題】

Regina Ip
4 min readAug 26, 2018

--

日前,位於秀茂坪順利邨巴士站的一顆印度橡樹樹椏折斷,當場擊斃一名印傭,這已是自08年以來,第五次發生塌樹殺人事件。第一次是在赤柱大街發生,造成一死兩傷,其中死者為19歲的準港大醫科女學生。記得悲劇發生後,當時發展局的高級官員向我遊說,希望成立「樹木管理辦事處」,並表示只需強化政策局,有樹木辦擔當統籌角色,香港的樹木問題就可以解決。

十年過去,塌樹殺人的悲劇依舊經常發生,但明顯地,有些慘劇是可以避免的,可見樹木辦發揮的作用有限。而事實上,當年我對發展局的建議已抱有懷疑,因為我明白,若只是在政策局成立一個樹木辦,開設幾個高級職位,而不增加基層資源及培育懂得樹木管理的人才,是不能解決樹木問題。

舉個例子,「政出多門」的問題依然未有解決。眾所周知,樹木辦主要負責協調不同部門的樹木管理工作,但真正的前線工作,卻依舊是由不同政府部門負責:例如在屋邨塌樹,由房屋署負責;若在文康設施內塌樹,由康文署負責;若在公路上塌樹,就由路政署負責;若在公路十米以內塌樹,則由民政署負責;若塌樹最後沒有部門認領,則交由消防署處理。

由此可見,發展局根本無法指揮各個不同部門,去管理全港市區約共二百多萬棵樹。加上在官僚風氣底下,各個部門或多或少都會用顯微鏡檢視過,是否真的由自己負責才去處理。如此情況下,樹木辦又怎能發揮作用,達到成立之初解決樹木問題的原意呢?

另一個問題,是政府內部仍然缺乏樹木專家。而政府的官僚作風,以及發展局的職系架構,亦令樹木管理的工作向園境建築師傾斜。

根據目前發展局內的架構,發展局轄下的「文物、計劃及資源管理部」設有「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由首長級D2的葛文琪女士負責管理。據瞭解,從澳洲回港的葛女士曾表示自己的專業是城市設計(Urban Design)。她手下再分為兩個辦公室,分別是「綠化及園藝辦事處」以及「樹木管理辦事處」。目前樹木管理辦事處由首長級D1的高韻儀女士擔任總監一職。然而,翻查資料,高女士卻是在科大修讀土木結構工程,專長是斜坡安全和監管爆炸品運輸及使用,但結果本是高級土力工程師的她,於今年五月被委任為署任總監。

雖然葛女士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曾表示自己擁有管理樹木的認可資格,懂得管理樹木。但事實上兩位女士自己報稱的專業資格,都是城市設計及園境建築,與樹木管理無關。雖然相信她們曾修課過一些樹木管理課程,但她們的專業卻始終並非樹木。

為什麼政府無法聘請樹木專家出任樹木辦總監呢?據聞政府曾嘗試招攬「樹王」詹志勇,但他經過仔細考慮後卻推辭了,原因也許是他發現此職位實乃無兵師令,單靠他一人是解決不了本港的樹木管理問題。而事實上及後上任的樹木辦總監最後大都悄然離任,例如擁有植物學博士資格的前嘉道理農場高級經理周錦超,於16年滿約後拒絕續約。後來聘得擁有樹木從業員資格的大專講師車卓妍,但不足半年又以個人原因請辭。

要徹底解決本港的樹木問題,發展局應開設一個樹藝師的職系,吸引擁有專業資格的專家加入,並撥備資源去訓練一批有專業知識的官員。雖然我知道有些現職公務員十分有心,專程去報讀樹藝文憑,但始終與林業科的專業知識有段距離。

話雖如此,要開設新的樹藝師職系亦不容易。一般來說,政府部門開設新職位,大都先由內部職員晉升,然而發展局內根本沒有真正的樹木專家,在架構上亦未有樹藝師的職系,加上園境建築師是比較新的職系,需要更多高級職位供內部晉升,所以即使發展局可以開設高級職位,亦先會考慮從園境建築師職系升遷。像高女士並非樹木專家,卻獲晉升為樹木辦總監,除了因一直無法招聘合適的專家外,另一個可能,正是園境建築師爭取安排其職系的員工晉升所致。相反樹藝師的職系根本未成型,即使新增樹藝師要職,結果他也只會是無兵師令。

記得當日發展局向我們遊說,要求開設新職位時,曾表示過他們現正採用園境設計的角度去管理樹木。例如西九文化區需要綠化,他們便去設計統籌。至於日常管理工作,則聘請外判商負責。然而據外判商表示,今年曾兩度檢查過秀茂坪的塌樹,但意外依然發生,這些外判公司的專業水平有多高,大家應該有目共暏。

最後,我要批評葛文琪及高韻儀女士處理今次事件的手法。意外發展至今,這兩位聲稱懂得管理樹木的首長級官員一直沒有現身解釋事發原因,卻只派出一位助理秘書長(樹木管理)的張惠英女士向傳媒及市民解畫。然而,助理秘書長只屬決策局內最低級的政務官,結果她被傳媒批評只懂得耍太極、視察半小時速閃。像這種關乎性命的意外,身為有關當局的主管應親身向市民解釋,接受傳媒的質詢,而不是將責任推給一個最低級的助理秘書,這種行為實在可恥。

--

--

Regina Ip
Regina Ip

Written by Regina Ip

Chairlady of New People's Party and Legislator at Legislative Council (Hong Kong)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