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懇請政府接納業界訴求 將中醫藥納入公營醫療體系】
代理主席,首先我想多謝胡志偉議員提出這項題為“發展基層醫療服務” 議案。基層醫療在本地醫療系統中擔當着關鍵的角色,其作為首個醫護接觸點亦能減輕醫院急症室服務的壓力,所以我會支持胡志偉議員的議案。然而,議案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未有提及中醫藥對基層醫療可以作出的貢獻。
根據衛生署的數字,截至2016年年底,相對於14,013名註冊西醫,其實香港有9,956名註冊中醫師為病人服務,政府有否考慮過如何善用這些現成的人力資源?
中醫藥是我國國粹之一,歷史源遠流長,港人對之相當熟悉且有信心。《中國憲法》第二十一條的條文指出國家須發展我國傳統醫藥,而《基本法》第一百三十八條則給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自行制定發展中西醫藥和促進醫療衞生服務的政策的權力。可見中醫藥在我國憲政文件中的重要性,故此我希望特區政府能夠推動本地中醫藥的發展。
香港現時並無中醫醫院,除了私人執業的中醫診所之外,受公帑資助的中醫普通科門診服務只有由醫管局、非政府機構和本地大學以三方伙伴協作的模式營運的中醫教研中心有提供。這些中醫教研中心在全港十八區各有一間,它們全年總求診人次在過去三年一直穩定增長,去年(2017年)更達120萬以上,相當受市民歡迎。
然而,這些中醫教研中心究竟獲得多少公共資源的支援呢?2018–2019年度醫管局將獲合共624億元撥款,但同期預留以支付中醫教研中心的營運開支的款額僅為1億1,200萬元,而同一筆撥款尚要支付毒理參考化驗室的管理和運作、中草藥的質量保證和中央採購工作、促進以”循證醫學”為本的中醫藥發展和提供這方面的培訓,以及提升和管理中醫醫療資訊系統。衛生事務委員會剛於4月30日就中醫教研中心的角色及運作召開公聽會,我在公聽會上問列席官員到底那1億1,200萬元有多少是直接用於前線的中醫師身上,官員未能提供明確的回覆。
這些中醫教研中心不屬公營醫療體系的範疇之內,它們所提供的服務亦不屬於醫管局的常規服務,所以獲撥的資助款額在醫管局的開支中只佔不多於0.2%,實屬九牛一毛。駐中心的中醫師向我們投訴他們都要「跑數」,有中醫組織表示各級醫師每日診症人次平均可達25人,甚至高達48位病人或以上,要對每位病人都有足夠時間「望、聞、問、切」可謂極具挑戰。
香港其實不乏中醫人材。除了近萬名的註冊中醫之外,現時本港三所大學每年培訓約80名中醫本科畢業生,但國內30所中醫院校則無收生人數限制。《醫護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中指出,2013–2014年度本港學生到內地修讀中醫藥本科學位課程的人數有約470人,是本港三所大學收生總人數近6倍。屈指一算,假設這些到內地求學的香港學生畢業後全部回流,每年就有500多名新中醫師加入市場。
中醫新血供應充足但教研中心吸收能力有限。截至2017年12月底,十八間中心只聘請了401位中醫師,佔本地註冊中醫約4%,當中258名是本地中醫藥學位課程畢業生。進修中醫師一般完成三年的訓練後便要離開中心,加入私營市場或創業。人手泛濫導致惡性競爭。過去數年屢次有中醫捲入騙案醜聞當中,打擊港人對中醫的信心。
為加強中醫藥在基層醫療體系的角色,讓中醫分擔公營醫療系統的負荷,我提出了這項修正案,希望政府做到以下三點。
早在2001年的施政報告中,政府已承諾將中醫藥納入公營醫療體系,但後來政府換屆後就沒再提了。若中醫教研中心的服務正式成為公營醫療服務,可讓18間中心擺脫自負盈虧的限制,得到大額公帑資助,讓中醫師能夠得到更佳的待遇,擺脫惡性競爭及缺乏晉升階梯的問題。
代理主席,相信你都知道,很多公務員一直希望能夠讓中醫藥能夠被納入公務員的醫療福利之內,但政府一直以中醫藥不屬於醫管局的常規服務為由而拒絕。如果中醫藥能夠被納入公務員的醫療福利之內,本地中醫藥的水平必然會提高,中醫師有多點出路,公務員亦能獲得更好的基層醫療服務。
我很高興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建議設立五億元專項基金,促進中醫藥發展,但仍然怱略了中醫業界的需要。所以我懇請政府接納業界的訴求,將中醫藥納入公營醫療體系,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有公務員向我反映,他們日常因工受傷,其實接受跌打治療已可,無須佔用醫管局現有服務的資源。有市民告訴我,他們如有感冒,看中醫已可,不是一定要排隊看急症,可大大減輕醫管局龐大的壓力。就此我懇請政府接納我的修正案內的訴求。
代理主席,我謹此陳辭。
https://www.facebook.com/Regina.ip.fans/videos/1015553638076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