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篇, 我認為中美貿易談判膠着的核心問題並不局限於個別行業,美國針對的是中國以國家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
「國家主導」的意思是由中央政府在國家層面挑選幾個有潛質的產業作重點發展。中國國務院於2015年5月公布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所提及的重點發展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產業、高端數控機牀和機械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核能或可再生能源電力裝備、農機信息整合系統、納米高新材料或模塊化建築及生物化學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為扶植重點產業,中國政府對這些產業的本地業者實施優惠政策,在美國的眼中這都是用國家資源扭曲市場的行為。另一方面,中國希望能夠掌握先進的半導體技術,因這是發展高新科技的重要基礎。為響應此國策,國內企業一直對外尋找合適的技術及專利作科技轉移。然而,在美國政府及企業眼中這都被視為竊取知識產權的行為。事實上,讓美國最不安的就是中國成功扶植本地科技企業成為全球頂尖企業,將高科技產品由輸入轉為輸出,當中以華為和中興為表表者。美國反對中國這種國家主導的發展模式,故一直以各種措施遏止中國的高新科技的進程。
其實《經濟學人》有一篇文章指出,二戰以後有不少亞洲新興國家都是用這種國家主導的發展模式崛起的,日本和南韓是最明顯的例子。雖然如此, 始終中國的經濟規模太大,最有條件挑戰美國主導世界經濟發展的地位,美國視中國為心腹大患乃「先下手為強」。